小米SU7自亮相起,便因神似保时捷的流线造型喜提“保时米”“米时捷”等调侃昵称。有车主甚至玩起车标改造,将“MI”标替换成“北京小米”字样,完成从“保时捷平替”到“赛博豪华版”的魔性跨界。面对这场全民玩梗,保时捷中国总裁一句“优秀设计总是不谋而合”尽显高情商——潜台词仿佛在说:“经典设计专利已过期,大家随意发挥。”
保时捷的“佛系”回应暗藏法律玄机:其明星车型帕拉梅拉的外观专利早在2021年失效,而Taycan的专利虽仍在保护期内,但法律判定侵权时聚焦“设计要点”而非整体轮廓。细看SU7的侧面钣金折线弧度、贯穿式尾灯细节,确实与保时捷存在微妙差异——用网友的话说,这叫“轮廓神似细节跑题”。更有段子手调侃:“保时捷的专利像过期会员卡,当年的专属权益,如今人人都能刷。”
戏剧性的反转出现在小米近期动作:SU7外观专利获批,15年保护期覆盖从车身比例到座椅纹路的全维度设计。这意味着今后若有车企复制其“宽体低趴+无框车门”的设计语言,很可能收到小米的律师函。网友不禁莞尔:“当年抄作业的课代表,如今成了收作业的学习委员。”更值得玩味的是,雷军曾在发布会上将SU7与保时捷Taycan的加速、续航参数直接对标,被指“精准碰瓷营销”——毕竟,谁能拒绝“百万级豪车平替”的流量密码?
汽车圈的“设计借鉴史”向来精彩:陆风X7因照搬路虎极光造型被判赔偿150万,而小米能巧妙规避风险,关键在于吃透“专利游戏规则”。法律层面,整车造型无法申请专利保护,受保护的是大灯组、进气格栅等独立部件。于是SU7化身“汽车界拼接大师”:前脸取特斯拉的极简科技感,侧面借奥迪的动感腰线,尾部融保时捷的优雅溜背——每个细节都带着“向经典致敬”的微妙距离,组合起来却形成独特视觉记忆。正如网友精准吐槽:“小米的设计哲学,是让每个车身部件都像一首经典老歌的副歌,拼凑成一首全新混音单曲。”
这场持续发酵的设计争议中,保时捷看似被“蹭了热度”,实则收获意外红利:SU7的热销让更多年轻消费者接触到豪华车的设计语言,某种程度上为品牌完成“去奢侈品化”破圈——买不起百万级保时捷,十几万的“保时米”同样能满足对优雅车身的向往。而小米则凭借“合法致敬”打开市场,更用专利壁垒构建起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——这波“向经典学习”的操作,堪称商业策略与法律规则的完美共舞。
SU7的“成功方程式”,本质是对专利规则与消费心理的双重精准狙击。当保时捷成为现象级“设计工具人”,当“致敬经典”成为行业通用话术,我们不得不思考:当汽车设计开始依赖“专利拼图”而非原创灵感,当流量争议盖过创新价值,这个行业的设计灵魂该何处栖息?正如网友的犀利提醒:“下次准备‘致敬’特斯拉时,记得先算好专利保护期的时间差。”这场关于“借鉴与原创”的辩论,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。